清晨六点的北京,天刚蒙蒙亮,首开集团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经理王建已经穿上工装,戴着安全帽出现在西罗园中直公租房项目的回访现场。他抬头望向整齐排列的楼宇,窗玻璃反射着初升的朝阳,楼下几位老人正带着孩子散步——这幅寻常的生活图景,却是他15年来扎根施工一线最珍视的画面。
2010年从北方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后,王建便一头扎进了施工生产一线。从2010年到2025年,15个春秋流转,他的足迹遍布北京的东南西北,从东坝的经济适用房到窦店的住宅楼,从矿业大学的锅炉房到府右街的重点工程现场……他用脚步丈量着城市建设的脉络,用汗水浇筑着民生工程的根基。
2010年盛夏,刚入职的王建主动来到施工一线。最初几年,他住在临时板房里,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寒风透缝隙。东坝经济适用房项目中,他清晨检查钢筋绑扎,中午蹲在工地边和工人聊施工难点,晚上整理资料到深夜。2011年参与府右街重点工程时,为精准还原传统建筑风貌,他跟着团队泡在档案室查资料,跟古建老师傅学榫卯结构,将现代混凝土技术与传统“磨砖对缝”工艺融合起来搞建设。
多年一线打磨,让王建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面对更复杂的民生工程,他总能以更成熟的思路破解难题。
“王经理,这暖气热得很呀,今年过冬踏实了!”2016年深冬,角门社区的张大爷拉着王建的手笑开了花。这个保障上千户居民供暖的锅炉房,是他带着团队在雨季用5个月的时间“抢”出来的。2016年夏季项目启动时,王建同时负责的另一个项目进入装修关键期,他便每天奔波于两地。早上7点到装修项目盯材料,10点到锅炉房看基槽开挖,中午路边吃快餐,下午协调技术难题,傍晚回装修项目查隐患,那段时间,他常工作到深夜。
角门锅炉房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场地狭窄,大型设备进出困难。王建带团队手绘施工路线图,将设备进场时间精确到小时。7月多雨,他带工人支起防雨棚,自己拿铁锹在泥里疏导积水,裤脚沾满泥浆也不在意。5个月后,锅炉点火成功,暖流顺利流进千家万户,他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从保障温暖的锅炉房到承载安居梦想的公租房,王建始终把民生需求放在首位,在更庞大的工程项目中,他将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西罗园中直公租房项目涉及1800余户居民,他牵头成立扰民服务小组,挨家挨户走访,把施工时间、噪音情况、防尘措施写成“明白纸”送达。他联合街道、居委会举办多场协调会,按居民作息调整施工时段。他还在工地设“扰民投诉岗”,将自己的手机号设为24小时热线。交房那天,成百户居民搬新家的温馨画面,让他至今想起仍心头温暖。
“这份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工地上的每一位职工都有份。”2025年“五一”前夕,王建接过北京市劳动模范证书时说。
如今,驱车行驶在城市道路上,每当拐过街角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楼宇,王建总会心生感慨:“能为百姓安居做一点事,我很有成就感。”
(劳动午报记者 刘欣欣)
卓信宝配资-卓信宝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开户平台-配资论坛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